当求职者频繁地在“人才大集”中挤来挤去时,却越来越感到集市招聘存在的弊端:人满为患、签约率低、信息掺水、无法深入沟通……不少招聘企业和求职者开始对人才招聘会的作用渐持怀疑态度。
“我明年毕业,近在济南举办的几场大型招聘会一个没落都去了。”山财大四学生娄磊这样描述他的经历:“赶集”前精心准备了求职简历和面试技巧,可到了招聘现场,根本不是想的那样。会场上人山人海,拥挤中根本来不及细看用人单位的介绍及要求,好不容易挤进去,没和招聘方谈几句就轮到下一个。而一些热门企业的展位,更被毕业生堵得水泄不通,甭说交流,工作人员连简历都来不及看。
据有关调查显示,以一个两三万人的招聘会为例,只有十分的应聘者能够停留在展位前仔细了解感兴趣的信息,这种“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”的局面,使得供需双方缺乏必要的了解,很难“一见钟情”。
不少同学表示:这种大而杂的招聘会并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完善、畅通的求职渠道,而且每参加完一次人才大集,除了身体疲惫以外,还要经历一段“心情低潮期”:有些单位在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就挂牌说已经招满了;更多的参展单位根本就没有诚意,要求高得不合理,待遇却低得可怜。
记者采访过若干场大型人才交流会,主办方也坦言其成功率不会高于10%,尽管他们表示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,但这种只招不聘的招聘会,使得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!
除了招聘现场拥挤不堪、安全堪忧的问题外,人才大集中招聘信息的“掺水”也引起了许多求职者的不满。某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的老师说,现在除了人事、劳动主管部门,各种人才交流中心、中介都会组织招聘会,为了提高知名度,往往事先打出广告,声称将有多少“大型、知名企业”进场招聘,待遇如何优厚。可进场后却会失望地发现,名企根本就没来;或者来了根本不招人。某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透露,主办方办招聘会都讲“经营”的,主办单位要收摊位费,少则200元,多则500元;面向求职学生还要收门票。有时为了“聚人气”,主办方还会请一些企业来招聘现场“作秀”。
山东大学针对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统计显示:毕业生找到工作的佳途径是“校园专场招聘会”,占到29.47%;其次是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到的信息,占17.37%;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,比例占14.4%;通过大型综合招聘会找到工作的只占第四位,比例为9.8%。该校就业指导中心杜言敏主任表示:多年前,“人才大集”曾经是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;但随着大学生扩招,人才大集的弊端正在显现,而专场招聘、校园招聘和网上招聘以其针对性强、成功率高、招聘成本低的优势,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亲睐。山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雪芹老师也告诉记者,今年海尔等知名企业都直接走进校园争取人才,有的还委托专业公司负责招聘,走专向招聘道路,增强招聘的针对性,以提高成功率。
编辑:yuejian.y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