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一步电子网 > 电子人才网 > 职场资讯 > &“木桶定律”新论

收藏 分享

&“木桶定律”新论

  主要观点:

  1、削长补短,尤如削足适履;

  2、简单抽出几板短板,企业效益明显提高;

  3、长板与短板不断分化组合成新桶,企业利润水平提高,并且形成良性的阶梯式成长结构;

  4、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弥合,我们应看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;

  5、关于桶底基础问题,积沙成塔效应很好,但这种塔是极不牢固的。

  早我得知“木桶”理论的时候,据本人大脑蕊片的记忆准确记载为1996年。当年,我尚是刚出学校的毛小伙,对这种由世界某管理大师推出的“木桶定律”,不禁感到异常兴奋,尤其是拿这个理论与当时国内企业运作对比时,确实发现其理论的先验性和性。当时,我周围那些稍懂企业管理的同事朋友纷纷给予高度评价,那架势确实可以用“一片哗然”来形容,而我仅仅只能限于对管理领域的敬畏,也就是只有接受的份,至于怀疑其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全面适用性,则连想的份儿都压根没有。

  数年之后,我基于兴趣而在管理领域学习方面悄然花费了八九年时间,从初的发自原始理解的领悟(实际是不懂,即不专业),到逐渐的一知半解,到后来小范围的管理实践,再到今天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,对原有管理理论敢于怀疑,走过了较为复杂的过程,而我的目标显然是能够推陈出新,或者是由自己的理解、观察和实务而进一步完善管理理论。

  在阐述我的理解和怀疑之前,我们还是先来熟悉和回顾一下的“木桶理论”:“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,盛水的多少,不在于木桶上长的那块木板,而在于短的那块木板。要想提高水桶的整体容量,不是去加长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补齐短的木板;此外,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,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,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。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,或者缝隙很大,同样无法装满水,甚至一滴水都没有。”从这个理论的经典论述中,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明显的思维特点,即对于企业管理的改进,是保持一种守势,而且是从弥补的角度出发。

  在我看来,木桶理论还是缺乏一种纵横驰骋的气度,有点古代绣花匠的味道,当然在中国许多企业里绣花匠的角色和绣花的功夫还是很需要,也不容忽视。但是,在经济化的时代,中国企业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均衡发展,或者说保持均衡发展的基础还不成熟,没有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筑企业的生存基础,这样的管理思路就很容易导致平庸企业的不断产生,容易导致“小而全”中国式企业轮回出现,往往导致效率低下和效益普遍不高。而高科技和高效益型企业,往往是在某几个方面有突出的竞争优势,其短板在通过外部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引进来予以解决。

  因此,从总体上来说,根据各自企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工和合作,是企业的一种大发展趋势。如世界的波音飞机就是由全世界几万家配套厂商的协作来完成,关键部件和后整装流程则在美国本土完成,有的企业如耐克公司则只抓住设计和销售环节,制造则全面分工给发展中国家,如在中国大陆生产,还有其它大型企业的分工情况也与此相类似。

  放眼世界,居于主宰地位的主导型企业毕竟只是少数,而其它企业则围绕它进行配套,在某一个小部件上做到世界大规模,如中国某些企业就是做配套,做到世界,同样也可以活得很滋润。

  对于个人来说,如果肤浅地强调均衡发展,如中国教育的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全面发展,实际上只能是一种理想,也就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人。但是,在实际操作上,往往都不现实,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分工的需要。除了极少数的复合型管理人才(也可以称之为通才,但这种人才的核心能力也在系统资源的整合方面,在于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精通。了解专业知识,不过是为了使决策更加合理,以把握好产业发展方向,使其决策尽可能符合或者引导产业的发展)之外,其它人才都只是专业人才和专长型人才。

  又譬如一个公司的业务部门会有人事、生产、营销、技术、质量、工艺等诸多部门,我们是否可以在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做到好呢?显然也是不现实的。

  同类现象中,还有就是同一个公司有不同的产品群,是否每一个产品群都能做到呢?除了美国GE公司的数一数二战略比较成功之外,要其它所有多元化的公司的所有产品都做到数一数二,可能吗?同样也是否定的。

小编推荐

我有话要说
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一步电子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
对不起没有相关信息
知识挖掘与传播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