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某项工作需要变更或推延,反应:结果绩效是上司的底线
日常工作中,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协商、变更、妥协或调整的;相对而言,刚性的,不可商量的事儿却不多。或许正是因为很多事情可以讨价还价,可以回旋,结果使人们产生某种错觉,把所有事情看成可协商、可妥协的,甚至有人养成了希望通过协商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;久而久之,就不把公司的制度、规定,以及上司的命令、任务等,太当回事儿。例如:
很多下达的任务,即便是明确规定了完成时间,也不能按时完成;
给了上司完成某项工作的承诺,而终却没有拿出任何结果;
上司所要的结果,等执行结束之后,却发现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;
违反了公司的规定,却总希望通过例外甚至通过修改制度,摆平所有遇到的麻烦;
遇到问题,不是想着如何按照公司规定或流程操作,而是先想如何绕过它们投机取巧;
……
类似的情况,比比皆是,在发生问题而被追问的时候,下属们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、借口予以拖延、搪塞、狡辩,希望变更或调整,甚至直接把责任推给别人,对此团队管理者也多是无可奈何。
毋庸置疑,任何公司在运营过程中,总会存在或者预留某些可供协商的“余地”;但问题在于,即便是有这个“余地”,也不能代表我们有进入这个“余地”的权利,更不代表可以使用这个“权利”。否则,汇总我们消耗在协商、讨价还价上的时间和精力,正是所谓“内耗”,是惊人的。
笔者认为,下属有责任避免智慧和精力被过多浪费在“讨价还价”和所谓“妥协的智慧”上;要明确每个上司,其实都有一条清晰的底线,协商的“余地”必须是在这条底线上展开。
作为下属,在沟通和协商的时候,必须清楚上司的底线;可以就某件事情去讨价还价、协商甚至去狡辩,但要求是不能逾越上司的底线。那么,这条底线到底是什么呢?
绩效,上司所负责的绩效,就是底线。绩效可以表现为很多情形,例如销售任务、项目执行进度、结果要求、协办事项的成果等等。任何的工作沟通、协商,或者讨价还价、拖延、推卸等都不能触及,或者影响到上司所负责的绩效这条底线。
上司底线不允许挑衅,这是一个基本的职场规则。这条底线之上,多数事情都可以在和谐或者友好的氛围中进行;但是,一旦这条底线被碰触到,情况将变得非常糟糕,甚至不可收拾。
“底线”的上与下,是完全不同“质”的两个问题。作为下属,在安排工作,处理事务的时候,需要增强对上司底线的认知,知道哪些事情不可商量,哪些事情不可讨价还价,哪些事情上司是不可能妥协的,等等。尊重上司的底线,不在底线之下跟上司讨价还价,同时也会得到上司的尊重。笔者甚至认为,底线上面不远的那个危险而敏感的“红色区域”也好不要触及。
下属要根据“上司底线”和那个“红色区域”,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,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意识,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,以便能够在那些“绿色区域”里可以自由地沟通、协商。
工作中,的确会有些事情,需要我们去跟上司沟通,或者去讨价还价,以便进行变更或调整,但此时作为下属,必须具备的反应就是,要触碰上司的底线。